與其定存,不如買銀行股票,存了9年才賺10%,金融股1股利就賺9.14%
有人說窮富思維差異很大,窮人只知道一味的去省錢存錢,卻不知道他的錢在一分一秒的貶值,富人用錢去節省時間,製造更多的金錢,所以存錢的目的絕非是節約和節省,而是變的更富有的一種手段,只有金錢才能帶來金錢。每到年底都宣誓今年要立志存錢,一年過去了,錢包還是空空如也,今天將存錢經驗分享給大家。
台灣銀行業
總存款金額高達 36.35 兆元
(編按:累計到 2018 年 9 月底,
國銀存款總額達 38.4 兆,
創史上第 2 高(最高為 38.5 兆)。)
根據銀行局統計,2017 年上半年,
國銀存款增加了 6,560 億元,
但放款僅增加 3,078 億元。
同時間,台灣銀行業
總存款金額高達 36.35 兆元,
放款則只有 26.47 兆元,
存、放款差距達 9.88 兆元,也就是說,
有高達 9.88 兆元資金「閒置」在銀行體系。
(編按:累計到 2018 年 9 月底,
國銀放款達 28.1 兆則是歷年最高,
不過,存、放款之間差額,
即濫頭寸還是高達 10 兆多元。)
為何銀行會「錢滿為患」?
而且最近 6 年來,
國內銀行存放款之間的差額急速擴大,
2011 年底只有 6.11 兆元,
6 年來足足增加增加了 3.77 兆元。
為何銀行會「錢滿為患」?
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大家不敢投資、不會投資,
所以只能採取鴕鳥心態,把錢放在銀行。
依照台灣銀行 2017 年 8 月的公告,
1 年期定存利率只有 1.065%,
(編按:至 2019 年 1 月,1 年期定存利率 1.090%)
這樣的利率很低嗎?
定存股中華電(2412)
是定存的 4.64 倍
首先拿廣受存股族喜愛的來比較,
中華電具有國營色彩,而且為民生必需產業,
長年下來營運穩健幾乎不受到景氣波動影響,
2017 年配發 4.94 元現金股利,
如果在當年年初用 100 元價位買進,
報酬率為 4.94%,是定存的 4.64 倍。
有時候我真的很想問定存族一句話:
「既然你敢把錢存銀行,為何不敢買銀行的股票?」
不敢投資的主要原因還是怕股票變壁紙,
那麼,如果投資由政府主導的官股行庫呢?
如果連政府的銀行都倒閉了,
存在銀行定存的錢也一定統統變成廢紙了吧?
銀行股 1 年股利
等於定存 9 年利息
以官股金控的為例,
2017 年初股價為 17.4 元,
100 萬元可以買進 57.47 張,
而去年配發的 1.2 元現金加上
0.2 元股票股利,
可以領到 6.9 萬元的現金股利和
1.15 張的配股
(以 8 月 4 日除權息日
收盤價 19.45 元計算,價值近 2.24 萬元),
因此股利總額為 9.14 萬元,
報酬率高達 9.14%。
但是如果把 100 萬元放在銀行定存,
卻只能夠領到 10,650 元利息,
以複利試算,需要定存 9 年
才追得上第一金 1 年的股利報酬。
為何銀行利率會這麼低?
正是因為大家拼命把錢往銀行塞,
銀行根本不需要用高利率來吸引資金,
反而要用很低的利率來暗示:
不要再把錢存銀行了。
在低利環境下,定存族會受到傷害;
相對的,銀行大量供給低利貸款,
也會造福善於「用錢賺錢」的投資人。
善用理財型房貸
隨時有資金逢低加碼
大約在 2005 年,
我開始接觸「理財型房貸」,
當時我的股票是在世華銀行交割,
銀行業務員跟我推薦這個貸款之後,
我決定申辦看看,原因有兩個:
1. 學習跟銀行借錢買股票;
2. 增加投資的金額。
於是我拿自住的老公寓,
申辦了 300 萬元額度的理財型房貸。
我相信大家對理財型房貸
這個商品不是很熟悉,
來看看特色在哪裡。
理財型房貸 5 特色
特色 1:自動轉帳
我把房貸帳戶跟股票交易帳戶結合在一起,
並設定活存自動轉帳功能,
房貸的錢就可以直接用來股票交割,
買進股票時會自動墊款,
内容未完结,点击第2页继续浏览